目前,全国共建有1000多所校园气象站。其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占80%以上。全国通过校园气象站接触到气象知识的约有66.3万人。
从课堂书本切入
“预示着下雨天气的云有哪些?”“外面电闪雷鸣,不能到外面玩,就在家看电视。这种想法对吗?”这些问题出自于重庆市北碚区大磨滩小学气象课教材《气象科技活动》。气象课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供孩子们学习。
从1901年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以来,气象科学就一直是《地理》教科书中的内容。但气象科学并没有成体系地教授给孩子们。
气象主持人宋英杰也曾说过,直到大学,他才完整接受过气象教育,如果气象科普知识能从中小学生课本中普及,孩子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将会大为提高。
大磨滩小学是乡村小学,学校少有经费让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别的校园气象站看一看,气象科技辅导员罗先强老师有些遗憾。他谈及为何开设这门课程时,说了一番朴实的话:“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学习了就立马能够使用。但我们必须开设这门课程,在孩子们以后的生活中,也许有一天就会遇到气象灾害,那时,所学的知识就能发挥作用,很可能救他们一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曾评价道:“中小学的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学科都与气象有关联,气象科学技术要从少年抓起。”
如今,和大磨滩小学一样,很多中小学校把气象读本搬进了校园。《安徽省小学生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读本》作为全省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教材之一。今年,中国气象局参与策划的《小学生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在浙江温州首发,作为正式的气象科普教材进入温州市瓯海区丽岙镇第二小学课堂。
从百叶箱开始延伸
北碚区大磨滩小学四年级的钟友诗是一个观测能手,记录完百叶箱的温度,便眯着眼睛看天。“要把天分成十块,看云大约占几块,今天的云量就占到了90%。”钟友诗从三年级起,每天都在罗先强老师的帮助下观测天气。
如今,大部分校园气象站都有正规的气象观测场,但在很多校园气象站建站之初,没有这些先进的设备。浙江秀山小学的邱良川老师介绍,早,他们用《十万个为什么》介绍的方法,将薄纸贴在竹竿上,以观测风的方向,对照蒲氏风力表上的物象变化,判断风力大小;用女同学提供的头发,做成毛发湿度计,挂在教室门口柱头上测空气的湿度,并判断天下雨的可能性;喂养黄鳝、泥鳅,看它们在水中躁动沉浮来判断是否要下雨。
从自创观测设备到建立现代化的观测场,校园气象站的小哨兵们从未间断过观测。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曲艳霞说:“孩子们的视野得到进一步扩大。兴趣的培养也许会使他们成为气象工作者。”
“每次看到孩子在观测时投入的样子,我都感到欣慰,一定会尽力支持他。”家住重庆北碚区歇马镇张女士的这番话,表达了很多家长的心态。
越来越多的校园气象站观测能手长大毕业后都走向了气象岗位。曾经每天在北碚大磨滩小学校园气象站观测天气的小哨兵万敏,已是北碚区气象局的预报员。“小学的红领巾气象站影响了我的一生。”万敏说。
从蚂蚁搬家开始研究
“都说蚂蚁搬家会下雨,但为什么蚂蚁在往高处搬家的时候才会下雨,往低处搬家的时候就不下雨呢?”这是北碚区大磨滩小学的鲁佳鑫在四年级时向罗先强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罗先强记忆犹新。他惊叹于四年级孩子的洞察力。
20世纪30年代初,气象站被引进我国中小学校园,气象观测成为课外兴趣活动之一,对天气及物候现象的研究也一直伴随左右。
很多乡村小学建立校园气象站初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周边的农事活动服务。北碚区大磨滩小学的边上就有一个柑橘研究所。孩子们常会自己捉摸在晴天和阴天中柑橘的变化;浙江省玉环县的农户都对县沙门小学的气象哨兵们赞不绝口,他们把观测到的数据告诉当地的农业种植大户。
孩子们的“研究”很多以论文的形式刊登在杂志上。丽岙镇第二小学的王芳在三年级时记录了温度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新疆克拉玛依实验小学杨佳艺在六年级时比对了相同时刻克拉玛依市区与乌尔禾区的气温差别,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
“校园气象站是农村孩子的科技园。”丽岙镇第二小学的老师伊佩军认为,气象实践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
浙江德清县洛舍中心学校气象站辅导教师马燕忠说:“每学期都会发给小哨兵们一本《每日气候物候观测记录本》,让他们时时处处留心大自然的变化以及身边的物候情况,这样还能锻炼他们认真负责的品质。”
从家庭向社会辐射
2004年12月26日,年仅10岁的英国小学生缇丽·史密斯利用她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迅速认出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挽救了普吉岛麦考海滩和附近一家饭店数百人的生命。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孩子可以辐射一个家庭,关键时刻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北碚区大磨滩小学的鲁佳鑫在四年级时,有观测到了鱼钩状的云朵,他想起“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便急忙催在家晒谷子的外婆收谷子。没过多久,下起大雨,全家人为此还表扬了他。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孩子在“预报”天气的同时,感受到气候变化对学校环境的影响,从而开展了“青少年爱水”环保行动。“学生更能发挥气象知识辐射作用,经过孩子提醒,更多成人对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邵虹老师说。
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1000多所校园气象站,但占全国中小学校的百分比少之甚少,在气象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存在滞后的状况。气象科普工作者希望通过“校园气象站”建立一个气象科普平台,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深入到学校中。
校园气象站